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返回
        顶部

        修改密码

        首页 > 今日聚焦 > 正文
        《今日聚焦》——八步沙三代治沙人:立下“接锹”誓 守得春满园

        +1

        -1

        收藏

        +1

        -1

        点赞0

        评论0


        压沙造林四十年,三代人治沙,矢志不渝,誓将荒漠变绿洲。

        雷锋精神锋芒永恒,传承勇敢担当,召唤新时代的理想信念。

        八步沙治沙人: 立下“接锹”誓 守得春满园。

       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。在60年的时光里,涌现出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,他们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,致敬新征程上的雷锋精神。翻开《雷锋日记》,开篇就是被称为“雷锋七问”的短文。其中的第一问是:“如果你是一滴水,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?”第七问是:“我想问你,为未来带来了什么?”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的八步沙林场,四十多年来,三代治沙人父死子继,矢志不渝,持之以恒地治沙造林,让昔日飞沙走石的荒漠变成了今天绿意盎然的家园,用滴落的汗水和接力的铁锹,回答了雷锋之问。

        压沙,是治沙造林的前期工作,得用铁锹挖出一块块网格状的沙槽,再把稻草埋进沙里,反复踩实。八步沙三代治沙人这样坚持了四十多年。如今,他们已经将“绿色战场”延伸到了腾格里沙漠腹地。

        在八步沙附近,明长城遗迹横穿村落,与绵亘的祁连山相连。长城外是黄沙,长城内是良田。

        八步沙,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。相传,这里的沙漠原本只有八步宽。但由于干旱缺水,加上过度放牧,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,八步沙已经形成了132公里长的风沙线,并且以每年7.5米的速度推进,吞噬着耕地,威胁着家园。

        1981年,国家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。古浪县把八步沙作为荒漠化土地开发治理试点,面向社会招标承包。镇上的石满、贺发林、张润元、郭朝明、罗元奎、程海等六位村民自告奋勇,在合同书上摁下红指印,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,承包治理7.5万亩沙漠。当时,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,最小的也有40岁,被当地人称呼为治沙“六老汉”。

        一头毛驴,一辆架子车;六把铁锹,六双手。带上节衣缩食凑钱买来的树苗,六个老汉开始了治沙造林。

        老汉们卷起铺盖住进了“地窝铺”,夏天闷热不透气,冬天沙子冻成了冰碴子,摸着都扎手。

        然而,辛苦的付出并没有换来想要的回报。第一年,种下一万亩树苗,沙尘暴过后,全军覆没。第二年,黄风刮过,一半的苗子被连根拔起。

      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但治沙的过程是漫长的、艰难的。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,六老汉决心做一颗“钉子”,从实践中摸索治沙经验。

        经过十几年的奋斗,六老汉用汗水浇绿了4.2万亩沙漠。荒漠绿了,老汉们的头发却白了。当初承诺的7.5万亩沙漠才治理了一半,剩下的沙漠怎么办?担心自己越来越干不动了,老汉们约定,六家人每家必须出一个“接锹人”。

        就在后生们犹豫徘徊之际,一场突如其来的黑风暴夹杂着黄沙飞石砸向了村庄。

        1993年5月5日下午5点,13级狂风席卷古浪县。大风持续到晚上10点才停歇,50万亩农作物受灾,23人遇难,其中18人,是放学回家的孩子。

        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死。要给子孙后代挣一条命、攒一抹绿,六老汉的儿子或女婿们,定下了父死子继的誓约。郭万刚、石银山他们组成“六兄弟”治沙造林队,接过父辈的铁锹,向着沙漠再出发。

        汗水洒下的地方,长出了希望的绿洲。2003年,7.5万亩沙漠治理任务全部完成。第二代治沙人主动请缨,又在腾格里沙漠腹地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.4万亩,封沙育林11.4万亩,有效遏制了风沙危害,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。

        一年接着一年干,一代接着一代干,青春染绿了黄沙。如今,六老汉中只剩下张润元一人,而接过父辈铁锹的六兄弟,也黑发变成了白发,当年的后生一天天变成了老汉。为了“一代一代干下去”的承诺,2016年,郭万刚动员在武威开货车跑运输的侄子郭玺回到林场,成为了第三代治沙人。

        2019年,中宣部授予八步沙林场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“时代楷模”称号。同年,古浪县整体脱贫摘帽。

       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,郭玺带动周边村民,将防沙治沙与绿色产业相结合,发展林下养鸡、肉苁蓉种植和生态旅游,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。

        八步沙、六老汉、三代人,四十多年里,他们在腾格里沙漠种植树木4000多万棵,景观花卉1000多万株。

        这株六老汉当年种活的第一棵白榆树,如今已有足足三层楼高,如一名挺拔的哨兵,屹立在密林与花海间,守望着家园。

        没有敢为人先、坚守承诺的精神,就没有八步沙的万亩林海;没有三代人勇于担当、接续奋斗,就没有八步沙的绿色业绩。正如 “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”的“结束语”所言,若问何花开不败,英雄创业越千秋。八步沙人矢志不渝追逐“绿之梦”的治沙史,就是古浪人民持之以恒建设生态新家园的奋斗史。从雷锋到八步沙六老汉,一代代楷模的身上,传承着艰苦奋斗、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,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构筑起了我们党的精神谱系,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之源。我们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、智慧和力量,坚定信念、明确方向,以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,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征路。


        来源:甘肃广电总台·电视新闻中心

        编辑:彭若萱

        责编:许玲芳

        主编:张建兵

        声明:本文版权归甘肃广电总台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,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,联系电话:0931-8688154!欢迎转载!


        相关推荐
        今日要闻
        换一批
        甘肃新闻